关于督导调研我市县级体校改革进展的情况汇报(第一小组) |
||||
|
||||
为加快推进全市县级体校改革建设,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市体育局成立督导调研组于9月14日—15日对我市六个县(市、区)的县级体校改革进展情况进行集中督导调研。第一小组由市体育局副局长许兵带队(成员:周生涛、罗铮),分别对东平、肥城、宁阳展开调研,现将调研具体情况反馈如下: 一、东平体校情况 (一)学校基本概况 东平县体校2015年搬迁至新校址,东平县特殊教育学校校内。体校有在校生56人,教练员12人,文化课教师12人,学校目前开始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摔跤三个项目。 1、训练设施方面。目前学校有一处4000平米的室外训练场地(原特殊学校操场,协商后交予体校使用),包含1个笼式足球训练场、1个开放式篮球长,以及待修建的不足200米的塑胶跑道和一处硅PU封闭标准篮球场地。室内训练场地两处,分别为两处教室,一处用于武术散打训练、一处用于摔跤训练。 2、教学食宿设施方面。目前体校和东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共用一处教学楼,校园与教学楼隔离,两所学校互不干涉。体校共有11间教室(其中两间教室用于训练)。特殊学校平房区一部分用作体校食堂和宿舍,共有三间运动员宿舍和一处食堂,基本满足学生住宿和就餐。 (二)新型县级体校改革推进情况 1、加强硬件建设。一是积极改进学校训练设施条件。县体育局积极筹措资金为体校建设了1个笼式足球场、一个硅PU篮球场和一个开放式篮球场。二是积极筹划建设新校区。地址选在东平县职业教育中心西临,于体育场和全民健身中心一同建设。目前,新体校建设计划已向县委、县政府做了初步汇报,筹建工作正在推进中。 2、搞好体教结合。选派体校优秀教练员到传统项目学校帮助学校抓训练,提高学校训练水平。从教育部门选派优秀的文化课教师定期轮流到体校任教,教育部门同时委派一名主管文化教学的副校长在体校负责文化课日常管理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推进中。 3、与协会、俱乐部和传统校搞好结合。充分发挥省、市、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单项训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力争全面开花。主动与各类民营体育俱乐部合作,给予政策支持和器材上的支持,并积极成立各单项体育协会,做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三)下一步改革推进意见 1、明确办学模式和项目定位。一是要积极慎重的选择新型县级体校的办学模式,根据东平县的实际情况以及在东平调研期间座谈的情况看,东平县拟采用对传统的县级体校进行改革的模式(招远模式)来推进,困难会小一些。首先解决办学模式突破口问题,再对确定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嫁接、改造,最终形成适合东平县体校发展的新模式。 2、县级体校项目不能搞大而全,重点培育三至四个传统优势项目,下功夫做大做强。训练网点要向有训练基础的学校深入,加大社会力量办协会、俱乐部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使其快速成长,带动东平县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3、搞好体校硬件建设工作。一是争取早日完成新体校的规划建设目标,为县级体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如果新体校建设工作近期无法提上日程,就要将现有体校的地盘施巩固好,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将相关教学训练设施场所全部划拨于体育局使用,并完善相关产权。 4、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存档。在新型县级体校建设过程中,注重收集体校改革建设相关文件资料,作为体校改革推进的重要依据,以备迎接省督导组检查验收。 二、肥城体校情况 (一)学校基本概况 肥城市体校1986年创立,1995年正式建成三集中学校。目前肥城市体校有在校生58人,教练员13人,文化课教师14人,事业工勤1人,隶属肥城市体育局管理,学生学籍、教师职称纳入九年义务教育体系。学校目前开设武术、散打、摔跤、柔道、田径等项目。 1、训练设施方面。目前学校的训练场地包含一处标准田径场,和一处1000平米的训练馆。田径场用于田径项目主要是中长跑项目的训练。训练馆用于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摔跤项目的训练。 2、教学食宿设施方面。教室和教职工办公室在体育场北办公楼,学生宿舍和食堂均在体育场看台底层,食宿设施相对简陋。 (二)体校改革推进情况 1、体校改革已列入肥城市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肥改办发【2017】2号《2017年肥城市改革任务分工方案》中。 2、加强队伍建设。通过积极争取,肥城市市政府对市体校新增编制8人,其中专业教练员4人、文化课教师4人,进一步壮大了教职员工队伍。 3、拓宽招生渠道。制定出台招生工作意见,组织体校教练员深入全市中小学,发掘优秀体育人才。对于身体素质好但年龄较小的好苗子,积极与教育部门沟通把他们安置在实验小学进行文化学习,在体校进行体育训练。而在乡镇读书的学生,体校安排不同项目的教练员定期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培训。 4、拓宽学生升学渠道。通过与教育局协商,每年拿出5个高中指标生名额,(肥城一中、泰西、六中、二中、三中各一个),帮助优秀的体育生拓宽了升学渠道。同时积极与省市等上级体校以及肥城市的技工学校联系,确保学生从体校毕业后能顺利升入高一级学校。 5、加强体教结合力度,发展网点建设。加强全市辐射训练网点、校外校基地、传统项目学校建设。2016年陶阳矿学校加挂肥城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陶阳矿分校牌子,对于该校柔道项目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积极鼓励体校教练员、乡镇学校和社会体育人士创办训练基地,安排体校教练员深入训练基地给予指导。 (三)下一步改革推进意见 1、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模式。要把县级体校改革建设这项工作做好,首先要解决办学模式突破口问题。要积极慎重的选择新型县级体校的办学模式,再对确定的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嫁接、改造,最终形成适合肥城市体校发展的新型办学模式,逐步做大做强。 2、要更好的研究项目定位。肥城市体校在抓好传统优势项目的同时,发挥肥城市田径项目的优势,在项目定位上和体教结合上大量的设置田径项目训练网点。 3、要解决好体教深度融合。一方面要靠上级的政策明确,另一方面要靠肥城市体育、教育部门领导干部多沟通、多交流,具体工作对接上要耐心、细心,要有韧性。 4、要调动网点教师训练积极性。积极与教育部门协商,对训练网点体育教师带出了高水平比赛成绩或向高一级输送运动员纳入该教师年度考核成绩,给予荣誉或奖励,从而调动网点体育教师训练的积极性。 三、宁阳体校情况 (一)体校基本概况 宁阳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成立于1973年,是所集中训练的“一集”中体校,目前有在编教练员10人。体校成立之后,一直在宁阳县东广场集中训练,因县里统一规划,东广场于2009年拆除,体校业余训练改为训练网点训练。目前的主要训练网点有宁阳第二实验中学柔道项目,宁阳英才学校举重项目,宁阳四中足球项目、宁阳实验小学乒乓球项目和宁阳一中篮球项目。 (二)体校改革推进情况 1、制定改革政策。宁阳县体育局多次和县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结合宁阳实际,通过广泛调查摸底,并报县政府同意,于2016年12月16日制定出宁阳县体育局、宁阳县教育局《关于改革宁阳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办学模式的实施方案》(宁体字﹝2016﹞20号)。近期,还要下发《宁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宁阳县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办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体育、教育、财政、编办人事等部门的职责。 2、确定办学模式。确定了依托一所普通学校联办体校也就是岱岳区体校模式,县体校并入新规划建设的洸河学校,由县教育局、县体育局共同管理,加挂“宁阳县体育运动学校”牌子,体育局按项目需求,向学校选派优秀教练员,组建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现任体校校长任洸河学校班子成员,负责体校日常工作,并分管洸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体校和洸河学校使用同一处校舍,共享各类资源,共同使用体育场馆设施。洸河学校负责运动员文化教学、场地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体校负责选材、训练管理工作。体校招收所设项目的优秀体育特长生不受学区限制,面向全县中小学校选拔优秀苗子。由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各项目选材标准和招生办法,学校严格按照办法开展体育特长生招生工作。新建体校围绕发展宁阳县重竞技优势项目,开设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等竞技项目训练。 3、项目进展情况。目前,洸河学校前期所有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项目已于2017年3月27日启动。开工以来,总体进展顺利,态势良好,按照预期目标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现在,教学区地面基础已完成建设,地下停车场正在抓紧施工。预计于2018年3月完成主体楼内部装饰、办公设施、综合训练馆、体育场等建设任务,2018年9月份招生投入使用。 (三)下一步改革推进意见 1、明确改革方向。宁阳县新型县级体校建设改革方向,要按照已经确定的依托一所普通学校联办体校(岱岳模式)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2、组织先行一步。新学校建设期间,与教育部门的组织分工,协同推进方面要积极着手对接。包括教育、体育部门的职责分工,学校训练机构设置,教练员训练和教学任务分配,议事制度的确立等等,做到“早研究、早协商、早确定、早落实”,确保学校合并工作顺利、畅通。 3、注重网点建设。以新型体校为核心,辐射若干训练网点,训练网点要向有训练基础的学校深入,逐步形成网络,带动宁阳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4、加强队伍建设。围绕开展的项目,适当的充实一部分年轻教练员,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叠加效应,培养一支复合型的教练员团队,同时要为教练员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
||||
![]() ![]() |